打印页面

首页 > 观点与访谈 一针见血 研学游不能成了“研学忧”

一针见血 研学游不能成了“研学忧”

在假期,让孩子“读万卷书”与“行万里路”撞个满怀,本是一件美好的事,但是,据媒体报道,这个暑期,研学游出现“冷热不均”,引发关注。

那么,是个怎样的“冷热不均”呢?报道中说,“冷”,是有筹备数月的研学营,久久达不到成团人数;曾经很热门的项目,咨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六成。而“热”,在青海,孩子们以闯关形式在游戏中了解盘绣、则柔舞等民俗,感悟传统文化;在贵州,依托“中国天眼”的特色天文小镇,青少年可以解锁“星际穿越”的新奇体验;在广东中山,体验农耕生活的“一日营”每周增加到4期,依旧供不应求……一些研学游产品亮点纷呈,保持了高热度。

研学游,“游”是形式,“学”是实质。但遗憾的是,许多研学游在利益的蚕食下只剩“游”的外皮,不见“研”“学”灵魂。项目过度商业化,有的甚至“货不对板”,有欺诈消费者之嫌。有些机构将“研学”标签生硬地贴在旅游产品上,高价叫卖;有的机构抓住家长的“名校情结”,组织所谓研学团仅仅只是在知名高校门口拍照“打卡”,甚至采取违规手段进入校园,带来不良社会影响。许多人可能还依稀记得,去年,在社交平台上,众多暑期研学游归来的消费者纷纷开启吐槽模式,“月入一万元不够孩子研学七天”“花了1100块钱去隔壁县市拔萝卜”“研学游变‘到此一游’”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。

更为可怕是,有些机构连孩子的安全都无法保障。前几天,就有8岁孤独症男孩在大理苍山夏令营活动中失踪,不幸遇难。对此,有媒体对多家研学机构暗访,发现部分研学机构带队老师皆无官方资质,销售人员暗示可隐瞒孩子病史报名。

为了利益,什么社会效益、什么安全出游,有些人是统统抛在脑后的。于是,研学游一不小心就成了“研学忧”。

数据显示,预计2028年我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。巨大的市场潜力,吸引众多机构纷纷入局。今年5月,国家层面《研学旅游服务要求》正式实施,从强化主体责任,到保障教育质量,再到规范合同签订……规范每个关键节点,也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实操指南。但是,我们必须要看到,因为市场准入门槛低,产品的标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;再加上缺乏专业性、全国性的指导与监督机构。依需求而生的研学游市场,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
两年前,就有评论指出:研学游绝不仅仅是生意。不夸张地说,它的诞生与发展,承载着个体与社会对“更好的教育”的探索期待与育人目标。因此,规范研学游市场秩序,引导其健康发展、回归其本义,防止其被异化,就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。

现在看来,两年前的观点依旧极具针对性。
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gansuyanxue.com/2025/0820/309.shtml